塱原濕地家貓捕瀕危禾花雀 觀鳥會:死1隻少1隻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7/11/02 17:52

最後更新: 2017/11/02 18:28

分享:

分享:

冬季將至,大批候鳥經歷萬千公里抵達香港的濕地休息、補充體力,塱原濕地一隻放養的家貓,捕獵了一隻瀕危禾花雀大快朵頤。此捕獲一刻的影像,被攝影愛好者拍下並放上網,一石激起千重浪,相片引發雀鳥保育人士以及動物權益保護人士的激烈討論,雀鳥保育組織指家貓是被馴養的寵物,不應在放在野外,目前已屬瀕危的禾花雀是死1隻少1隻;但動物權益人士則認為,「貓食雀」為自然本性,且貓不懂分辦什麼雀是瀕危,事件為「物競天擇」。

雀鳥攝影愛好者Vincent Lee本周一(10月30日)在塱原拍攝禾花雀期間,突然聽到禾田中出現貓的叫鳴聲,之後發現貓兒走出來時,口中咬著鳥兒,他即時按下快門,拍到貓捕雀一刻的神態,之後把相片放在fb上分享,豈料相片引起網民激烈討論。

相片中的貓兒,原來是塱原其中一名農夫放養多年的貓,去年由義工協助進行絕育。

網民Vincent Lee本周一(30號)在塱原濕地捕捉到貓捕雀的一刻。(Vincent Lee提供照片)

香港觀鳥會研究經理余日東,對貓兒吃掉瀕危禾花雀的事件感到可惜,他形容,組織投了放不少心機、時間,在塱原濕地為禾花雀做保育工作,豈料發生這事件:

在生物角度來說,那隻貓是「動物」;但以角色來說,牠是一隻「寵物」,是由人把寵物貓帶入該環境,引致今次事件發生。

他表示,相中的禾花雀、學名為「黃胸鵐」,因早年禾花雀被過度捕捉食用,10年間數量大減8成,令禾花雀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(IUCN Red List)。

余日東指出,禾花雀屬遷徙鳥,每年均會由西伯利亞南遷,香港為其中一個中轉站,再到東西亞過冬,進行長距離的遷徙,等待回暖時再返回去。愛吃穀子的禾花雀,喜歡在稻田等環境生活,每年9至11月,牠們南遷途經華南地區時,正值為稻米收成期,牠們會在田間覓食。

他指出,香港在秋季會出現的過境禾花雀,每年只有20至50隻,因為長途跋涉,牠們來到香港時需要休息及補充體力,疲累了更易被貓捉:

本來這鳥種絕種的機會已很大,約20隻禾花雀損失了1隻,比例上其實唔細,已令這鳥種絕種機會提升!

禾花雀每年由西伯利亞南遷過冬,到香港休息時被貓捕捉。(網民Ho Peter 相片)

位於上水的塱原濕地,目前為全港最大片淡水農耕濕地,是「新自然保育政策」12個優先保育地點之一,香港觀鳥會及長春社共同透過自然保育管理計劃與當地農民合作,管理濕田復耕水稻,其中一個目標希望吸引禾花雀到訪,為牠們遷徙提供重要的補給站。

禾花雀的數量於十年間大減8成。(讀者提供)

對於有人指「野生貓也食雀」,他指出,郊區唯一應該出現只有「豹貓」,是大自然的一部份,生態系統有自己平衡的力量;但是該隻家貓並非塱原生態系統的一部份,他希望大眾意識到眼前看到的動物,是野生動物、抑或是已馴養的寵物。

雖然雀鳥保育團體不認同家貓放野外,但不少愛貓人士卻認為這說法對貓不公平。貼文一出後,有網民認為團體為何「幫雀唔幫貓」,亦有建議為貓掛上噹噹以提醒雀鳥。

動物友善政策關注小組主席卓志超指出,貓捕雀的習性很平常,他們不支持家養貓放野外,但坦言無法阻止別人放養。他指出,多年前已有義工討論過塱原貓捕雀的問題,有人提出為貓頸掛上「鈴鐺」,但團體有憂慮:

掛鈴鐺可能影響貓的聽覺、形成滋擾;若貓沒有回家時,鈴鐺會影響牠覓食,有機會餓死等,會可能加大貓兒被流浪狗襲擊的機會。

他認為,網民的討論傾向了家貓或野化了的家貓,其實同樣是人為問題:

支持放養的人,不明白在一個保護區中,主場應留給雀仔。

觀鳥會指,投了放不少心機、時間在塱原濕地為禾花雀做保育工作。(讀者提供)

余日東指出,其實塱原家貓捕捉雀屢見不鮮,只是沒有被發現;曾有人替塱原的貓帶上「鈴鐺」,可是被動物保護人士拆去。也有養貓的他坦言,絕對明白愛貓人士希望貓可以有個家、過舒適日子,但市民需認清家貓與野生動物的分別;今次事件後,余指會與貓的主人聯絡,再為貓咪帶上「鈴鐺」,並建議主人把家貓留在家中。

難有十全其美,唯有兩害選取其輕,掛鈴鐺的方法,會令貓隻行為有些改變;若不做的話,後果就像今次一樣,使禾花雀死亡!

卓志超形容,今次事件是「後知後覺」,建議「鈴鐺」以外,可效法外地,為貓咪帶上彩布,令附近生物在視覺上有警覺,亦避免影響貓咪聽力;又認為,長遠香港應立一條「動物福利法」。

有團體建議,讓貓兒帶上彩帶,使其他生物可看到牠。(台灣動物新聞網照片)

余日東透露,目前禾花雀分佈的範圍繼續縮少,意味數量減少,有機會於今年年底升至「極度瀕危」(uplisting to Critically Endangered),但仍待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公佈消息。

【延伸閱讀】塱原雀鳥增至300多種 黃錦星:保育計畫正面